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他山之石丨山东东营:社区基金“救急难” 纾困解忧“及时雨”

发布日期: 2024-07-24 14:57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按照“以人为本、兜牢底线,及时高效、方便快捷,政府支持、社区主导”的原则,针对社区群众遭遇的突发性、急迫性、临时性问题,创立社区小额“救急难”专项基金,第一时间给予困难群众应急性、过渡性专项资助,着力构建广覆盖、有梯度、相衔接的社会救助体系。

创设专项基金

东营区引导慈善资金融入社会救助体系,在社区依法依规设立“救急难”专项基金,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畅通资金来源。发挥社区筹资主体作用,设立单独财务科目、独立核算的慈善资金账户,积极畅通筹资渠道,将各级慈善总会善款、上级补助资金、单位捐赠、其他合法捐款全部纳入专项基金管理。目前,全区已设立专项基金8个、筹集资金200余万元,成为救助困难群众的新引擎。

扩大救助范围。按照“应救尽救”的原则,放宽救助户籍限制,将社区全部居民以及在社区出现急难情况的其他流动人员全部纳入社区“救急难”救助范围。同时,重点关注遭遇火灾、交通事故、人身伤害等意外事件或重大疾病,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情形,真正做到“救急、救难”。

突出精准兜底。打破单一的现金救助方式,创新“现金+实物+服务”的救助方式,对于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提供500元—1000元不等的相应救助。同时,对经专项基金救助后,家庭情况仍然困难的,由基金管理办公室报至街道民政办,通过其他临时救助的方式继续救助,确保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简化救助流程

东营区针对社区群众需救助事项突发性、紧急性的特点,深化流程再造,将专项基金审批权限下放至社区,实现申请流程更简洁、资金落地更快速。

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建立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工作人员联动调查机制,在日常入户核查、安全隐患排查等入户走访中,主动发现、了解掌握群众遭遇的突发事件等,及时提供救助,实现“被动受理”向“主动回应”转变。同时,利用社区公告栏、微信群等媒介,广泛宣传救助政策,畅通救助热线、“民情在线”等多个申请渠道,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简化申办程序。制作专项基金申请使用流程“一张图”,深化“申请—受理—审批—救助—公示—跟踪问效”程序改革,将申请材料压缩为一张小额“救急难”专项基金救助申请表;将受理及审批权限下放至社区,社区网格员、救助协理员、党支部书记三方签字确认后即可启动救助程序;将公示环节后置到救助后进行,资金发放由原来的两个工作日缩短为12小时,极大地提高了救助实效。

探索容缺办理。对申请时无法提供证明材料,但需要立即采取救助措施,以防止无法挽回损失或无法改变严重后果的情形,建立容缺办理机制,即12小时内先行救助,5个工作日内补齐相关申请材料、受理手续,向社区公示救助对象、救助事由、救助金额等信息,并向乡镇(街道)民政办报备。

建立长效机制

东营区坚持“壮大资金”与“管好资金”并重,着力构建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发展模式。

实施“反哺馈源”工程。探索“活动+项目”资金募集模式,推动社区救助从“输血”到“造血”再到“续血”的升级。比如,黄河路街道玉景社区组织开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区基金募集活动,创设“圆梦微心愿”“邻里+”等23个资金募集项目。目前,已累计募集专项基金25万余元,救助困难群众500余人次,涌现出“玉景义卖手工编织队”“老石油志愿服务队”等有影响力的居民自救品牌。

完善线上线下监督。线下明确民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责任,联合纪检、审计等部门建立“巡察+督查”捆绑监督模式,构建“源头监督—过程监督—后续监督”全链条工作机制。线上开通“知东营”APP等,畅通“民政专线”“网上民声”等各类渠道,构建24小时监督矩阵。

强化失信违法惩戒。对专项基金管理人员明确失规失范情形,依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处分、追究刑事责任等处罚;对利用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救助金的群众,采取退回救助金、记入诚信档案等措施,坚决守住群众的“救急钱”,确保“专款专用、合规使用”。

(摘自《中国社会报》)



浏览次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